新年伊始,多家跨国车企纷纷公布了2023全年销量和全年财报,不少在华子公司举行了新春沟通会,分享其2024年的战略和规划。小编现对各大跨国车企的全年销量以及在华发布的内容做以整理,供参考。
丰田:在中国将全力以赴
2月,丰田中国举行2024年新春沟通会。根据丰田汽车官方公布数据,2023年丰田汽车全球总销量达到1123万辆,同比增长7.2%,这意味着丰田成为了汽车工业史上首个年新车销量破千万辆的汽车品牌,连续四年位居全球首位。
丰田汽车全球市场表现亮眼,主要是因为在北美和欧洲两大市场的出色表现。其中,销量最高的单一市场为英国,其销量为14.7万辆,同比增长14.8%。不过,丰田在华销量出现下滑,2023年销量为190.76万辆,同比下降1.7%。
去年6月,丰田汽车新任会长佐藤恒治在中国召开了内部会议,推出了丰田在中国的事业战略,加强丰田在中国的发展。具体来看,丰田成立了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建立全新的研发体系,进一步加快在中国的智能化和本土化研发,形成了电动化、智能化、多样化的“科目三”策略。
在电动化方面,丰田主打BEV、HEV、PHEV、FCEV全方位发展策略,实现电混、插混、纯电、氢能齐头并进,以全路径优势,最大化满足市场的多元需求;在智能化方面,去年其在中国成立了车联网科技公司(CTCC),通过活用空间设计以及AI技术,开启了下一代的研发。此外,丰田中国、广汽丰田与小马智行三方共同成立了合资公司,将实现Robotaxi无人化、规模化、量产化,推进高级别商业化及持续发展。
梅赛德斯-奔驰:延续“油电双行”战略
2月,梅赛德斯-奔驰发布2023年全年财报。数据显示,2023财年,其全球总销量为2,491,600辆,同比增长1.5%;营业额达1532.18亿欧元,同比增长2.1%;全年实现息税前利润约197亿欧元。得益于稳健的运营和高现金转化率,奔驰2023年工业业务自由现金流同比增长39%,达到113亿欧元。其中,奔驰乘用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73.72万辆,占全球乘用车销量的36.07%,中国依旧成为其第一大单一市场。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 Källenius)表示,“2023财年,梅赛德斯-奔驰持续推进企业转型,在电动化和数字化领域开展前沿创新的同时,扩大电动产品规模并取得了稳健的财务表现。”
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建军坦言,大规模的新车攻势将给奔驰在华市场表现带来乐观预期。2024年,奔驰将延续“油电双行”的产品策略,将有超过15款覆盖多种驱动方式、多个产品矩阵的全新和新一代产品亮相问世。
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奔驰超级充电站已在成都、佛山、青岛、重庆、昆明、武汉、苏州、常州等地投入运营。截至目前,奔驰公共充电服务已覆盖全国超340个城市的近59万根公共充电桩。此外,聚合所有客户线上触点的“超级APP”也将于2024年上线,预计将给600万中国奔驰车主带来数字化品牌体验。
宝马集团:保持豪华车市场第一
1月,宝马集团发布2023年销量报告。在全球市场上,宝马集团2023年共交付2,555,341辆BMW、MINI和Rolls-Royce品牌汽车。其中,BMW品牌销量为2,253,835辆,继续保持全球豪华车细分市场的第一名。BMW纯电动车型销量同比增长92.2%,达330,596辆。
2023年在中国市场,宝马集团共交付824,932辆BMW和MINI汽车,同比增长4.2%,总销量继续领跑中国豪华车细分市场。其中,BMW品牌纯电动车型销量表现抢眼,全年交付接近10万辆,成为宝马整体销量增长的重要支柱。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表示,“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玩家加入战场,新技术快速应用,竞争愈‘卷’愈烈。在经销商和供应商伙伴的通力合作下,我们不仅巩固了在中国豪华车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还坚定推进产品阵容向智能电动化的转型。”在电动化转型中, 2023年宝马全面升级在华研发体系,借助中国力量推进数字化研发;在方面,宝马已获得开展L3高快速路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牌照,并将L3级自动驾驶功能在合适时间推向中国市场。
此外,截至2023年底,BMW公共充电网络在全国接入超过58万个公共充电桩,覆盖320多个城市。宝马在去年8月还启动了BMW超级充电站项目,大功率充电桩最高支持600千瓦充电功率。截至2023年底已投建50个场站,覆盖国内17个一、二线城市,向所有品牌的电动车开放。其与奔驰合作的首批充电站计划于2024年起在中国重点城市开始运营,后续充电站建设也将覆盖全国其他城市和地区。至2026年底,双方将在中国建成至少1000座具备先进技术的超级充电站,后续建成的充电网络将面向公众开放。
大众集团:在华主要燃油车均向新能源转型
1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在新年沟通会上,对其中国战略、本土研发、软件和产品开发工作进行了深入介绍,并全面展现了其在中国市场稳健的转型步伐与实质进展。2023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的交付量同比增长12%,达到924万辆。其中,旗下的大众品牌在2023年的全球销量为487万辆,高于2022年的456万辆,但仍远低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而其在全球的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5%,达到77万辆。
在中国市场,大众汽车集团全球累计交付量达到323.6万辆,同比增长1.6%。其中奥迪品牌在华交付量达728,575辆,同比增长13.5%,远超高端汽车市场整体增幅;纯电动汽车交付量达到19.18万辆,增幅高达23.2%。至2030年,大众集团计划将在中国市场提供至少30款纯电动车型;至2027年,提供30款本土生产的燃油及混动车型。
2024年是大众汽车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40周年,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大众集团的目标是继续保持海外车企在华第一的地位,并在汽车时代扮演领军角色。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Ralf Brandsttter)表示,“鉴于中国市场巨大的差异性,大众汽车集团将继续在华投资燃油车型,且所有主要燃油车型均将向新能源汽车转型。集团同时将推最新插电混动技术,实现超过100公里的纯电续航。”
本田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
根据本田发布的最新财报数据,该公司2023年全球销量同比增长5.6%,达到近400万辆。美国仍然是本田最大的单一市场,而在其第二大市场——中国,由于受到电动化浪潮的冲击以及竞争加剧的影响,2023年销量同比下降10%,至123万辆。
本田在中国市场自2020年达到销量高峰162.7万辆之后开始下滑,2021年和2022年分别卖了156.1万辆和137.3万辆,2023年继续同比下滑10.1%至123万辆。 面对新能源市场爆发式增长、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迅速的中国市场,本田方面表示,2027年之后本田在中国推出的所有车型均为混合动力车型和纯电动车,不再投放新的纯燃油车型;到2035年,本田在华将实现纯电动车销售占比100%。此前本田中国曾宣布在2030年不再在华投放新燃油车,目前这一时间点又提前三年。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7月,本田在华合资公司东风本田发布“创未来2030”全新战略,宣布到2027年,东风本田将不再投放燃油新车;到2025年,电动化比例达到50%以上,2030年前将累计推出10款以上纯电动车型。另一在华合资公司广汽本田也在重新定义产品价格体系,全新皓影、雅阁均试图以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力求“油电同价”。
沃尔沃集团:加快电气化转型
数据显示,2023年沃尔沃集团全球销量为708,716辆,其中大中华区销售180,234辆,占全球25.4%,全球营业收入达3,993 亿瑞典克朗,同比增长21%;营业利润(不含合资公司和联营公司)达256亿瑞典克朗,同比劲增43%。
2023年,沃尔沃在全球市场共售出113,419 辆纯电动汽车,同比增长70%,占其全球总销量的16%,在所有传统豪华汽车制造商中位居前列。在欧洲,沃尔沃新能源车型销量已经占到其总销量的近60%,在美国,沃尔沃的纯电车销量也达成了近30%的高速增长。在大中华区,沃尔沃共计售出169,563辆,同比增长 4.7%,新能源车型同比增长25%。
从2010年开始,沃尔沃进行了一系列转型,涉及小型化、轻量化、模块化、电动化等方面,并力争在2025年实现全面电气化,届时纯电车型占比将达到50%,其余为混动车型;2030年成为纯电豪华车企;2040年力求成为气候零负荷标杆企业。
2024年开年,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部四期奠基仪式在上海嘉定举行,电池中心是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部园区四期的核心工程。待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沃尔沃汽车的全球配套布局,为实现全面电气化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沃尔沃汽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骆文襟表示,“相信随着总部园区的不断发展,通过全价值链的高效协同,将成为持续带动沃尔沃汽车中国增长和技术发展的核心引擎。”
福特汽车:聚焦核心业务
2月,福特汽车发布了2023年财务业绩。全年来看,福特汽车的营收为1762亿美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则为43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净亏损20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四季度期间,福特汽车的销量为487,840辆,同比增长0.8%。尽管如此,在整个2023年里,福特汽车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却达到了199.59万辆,同比增长7.1%。
根据规划,在2022至2026年间,福特汽车将投资超过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00亿元)用于开发和制造电动汽车以及电池相关产品,目标是在2024年年底生产60万辆电动汽车,并在2026年实现电动汽车产能超过200万辆的目标。预计到2030年时,电动汽车将占据该公司全球销量的一半。
福特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吴胜波谈到在华战略时表示,“对于福特,我们未来的业务会聚焦在硬派的福特、性能的福特和豪华的林肯三个核心业务板块。福特只有将优势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领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生存下来,并最终取得成功。”
作为电气化转型合作的第一步,福特电马的相关运营业务已经全面并入长安福特。此外,长安福特和长安汽车还宣布组建长安福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将针对中国市场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新能源产品和服务;在商用车领域,去年全顺T8车型正式上市,并宣布推出纯电版本,成为福特在中国推出的首款纯电商用车型。未来,福特中国还将针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在纯电车型之外推出了一系列的全新混动车型。
通用汽车:引入GMC品牌,加快新能源产品投放
1月,通用汽车正式发布2023年在华销量为209.9万辆,同比下降8.9%;中国市场净利润为4.46亿美元,同比下降34.1%。2023年,通用汽车全球销量达到618.8万辆,同比增长4.2%。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2023年取代中国成为通用汽车全球最大的市场,这是2010年来的首次。
通用汽车首席财务官保罗·雅各布森在财报发布会上表示,“如今中国消费者更加青睐自主品牌,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正面临挑战。”具体来看,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和上汽通用五菱等品牌的新能源产品保持强劲增长,全年销量占在华总销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基于Ultium奥特能平台和上汽通用五菱全球小型电动车(GSEV)等平台打造的产品阵容持续壮大。
2024年,通用汽车将进一步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产品投放。同时,通用汽车近日正式宣布计划将GMC品牌引入中国市场,以满足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对于高品质全尺寸SUV的需求,而旗下高端进口车及生活方式平台道朗格(The Durant Guild)将引入雪佛兰TAHOE太浩以及GMC YUKON育空两款甄选全尺寸SUV车型,这两款产品将于今年二季度上市销售。
现代汽车集团:“电+氢”双线推进
日前,现代汽车集团发布2023年全年财报业绩及全年销量,包括现代汽车、起亚公司和捷尼赛思品牌。官方数据显示,集团在2023年全球共售出约734万辆汽车,在全球销量排行榜中仅次于丰田与大众,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但与近年财报中有着明显差异的,是现代集团并未在此次财报中公布两大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具体销售数据。根据国内公布销量数据计算,现代与起亚在华的总计销量刚刚突破30万辆,不及全球销量的5%。
现代集团表示,将调整在华产品阵容,其中,目前在售的13款车型将减少至8款,并以上海市为中心销售旗下高端品牌捷尼赛思和SUV等高价位车型为主,同时还将大力推广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高性能N品牌。N品牌首款量产高性能电动车IONIQ 5 N已于去年广州车展完成中国首秀,并计划于2024年正式引入中国市场。
在氢能方面,2023年6月,现代汽车集团海外首家氢燃料电池系统研发、生产、销售基地——HTWO广州正式竣工投产;11月,搭载HTWO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氢燃料电池卡车——盛图也首次亮相。2024年,现代汽车最新发布了基于HTWO品牌打造的氢能生态产业链,旨在助力氢能社会打造,推动全球双碳目标的建设。现代汽车希望凭借在氢能、电动化、N 品牌及智能移动出行等领域的深厚积淀,在中国市场持续引入全新的产品和技术。
日产汽车:将采取战略性举措提升在华表现
日前,日产中国披露了2023年全年销量数据,其全球共计销售 337 万辆新车,同比增长 4.6%。具体来看,日本本土市场销量为48 万辆,同比增长 6.9%;美国市场销量为89 万辆,同比增长 23.2%,超过中国成为日产的第一大市场;墨西哥市场销量为 24 万辆,同比增长 42.6%;欧洲市场销量为34 万辆,同比增长 20.1%;中国市场成为其唯一下跌市场,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累计销量为79.38万辆,同比下降24.06%,是日系三强中跌幅最高的。
日产方面表示,“除中国外,由于日本、北美和欧洲等关键地区的需求改善,我们实现了20%的增长,其中日本的销量增长了8.4%,北美增长30%,欧洲增长17%,这有助于抵消中国具有挑战性的市场环境。”中国市场销量在日产全球销量中占比超过20%,但伴随着中国本土电动汽车品牌崛起,其在华销量逐渐下滑,九年来首次跌破百万辆大关。
面对日产在中国市场下滑的态势,日产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内田诚(Makoto Uchida)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中国的市场环境确实非常具有挑战性,竞争的环境也超越预期。公司面临的挑战包括来自科技行业和中国的新竞争对手的创新速度、电动汽车价格下降导致生产规模不足、全球市场趋势分散、长期监管趋势不明确、利率上升以及美国市场的承受能力下降。在电气化发展战略上,日产汽车将采取战略性举措以提高在中国市场的经营表现,并计划自2024年下半年开始,向中国市场投放四款新能源车型。”
截至目前,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纯电动汽车仅有一款Ariya,虽为提振销量曾多次以补贴形式降价,但依旧未能挽回颓势,单月最高销量不足500辆。同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相较于自主品牌推出的超级混合动力车型,搭载混合动力系统e-POWER车型的竞争力也未凸显。
免责声明:
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仅供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创作者及其公司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service@lw-expo.com)